在大部分時間管理的書,都可以看到與本書相似的內容
但每個人的特性不同,本書提供了許多深度工作的方式
讓人從中挑選適合自己的方式執行
高品質的生產工作=花費的時間X專注的程度
對於以心智創造價值的人,有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是,他們很少隨意改變自己的工作習慣
也就是說要達到深度工作,自律與時間管理尤其重要
管理大師柯維把時間分成四個象限:
圖片來源:Cheers雜誌
深度工作就是指「不緊急但重要」的象限,這個時段你必須要擁有絕對的主導權
避免一切的干擾與分心以達到心流的狀態
當深度工作越稀有,就越值得你投入
現代科技發達,人們無時無刻都處於連線的狀態
也因此不知不覺被剝奪很多注意力
原因1-度量黑洞
亞特蘭大媒體曾研究過公司花費多少時間在處理電子郵件
他發現每個員工每天平均收發160封郵件
如果每個郵件只需30秒,一天仍要花上一小時半
以每封信95美分的員工成本來算
全公司每年花在郵件上的時間薪資可以買下一台噴射機
原因2-最小阻力原則
在企業環境中,由於缺少各種行為對企業獲利影響的反饋,我們傾向於採用在當時最容易的行為。
例如會議的安排常常為了開而開,沒有做事先的準備與規劃,導致時間上的浪費與破碎
那為什麼還是要開會,只是因為這是最容易讓公司看起來有溝通、有進度的方式
比起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,回回郵件或是與同事聊天,都是相對輕鬆容易的
不知不覺就將工作時間切割得相當零散
原因3-以忙碌代表生產力
不管是公司還是員工,大多還是有這樣的舊思維,以工時來代表生產力
但其中低價值的淺層工作卻占了相當多的時間,也就是瞎忙
原因4-網際網路狂熱教派
現在不管做什麼,似乎沒有在網路上經營或行銷,就等於過時或被淘汰
導致每個人都必須追求網路的曝光度,汲汲營營的提供內容給網路平台巨頭
網際網路不但容易讓人分心,而且會因為資訊龐大,讓人陷入比較的陷阱
如果你專注在看別人美好的生活,或是巨大的人氣,就容易會有被剝奪感,進而憂鬱低潮
如果你專注在自己的生活點滴上,則較容易滿足、愉快
培養深度工作力
如前面所說,建立深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管理與自律
但要抵抗各種誘惑非常困難,意志力與肌肉一樣,也會疲乏
這時候便要建立習慣與製造環境,相關內容在<原子習慣>一書中也詳細敘述
但依據每個人的特性不同,本書有提供各種深度工作環境給讀者參考
如:將自己擺到與世隔絕環境的修道院式、將時間切分為淺薄與深度的雙模式、彈性控制的節奏式或是和瞬間切換狀態的記者式
而要進入深度工作模式,建立固定的儀式與習慣可以減少意志力的折損
如:早上喝完一杯咖啡後開始、每工作一小時半休息20分鐘、或工作期間斷網等
要記住「當你嘗試做越多,實際完成的就越少。」
不過也別期待一整天都能維持深度工作的狀態,新手來說大概一小時就是極限了,專家的話一天頂多只有四小時。
人無法跟機器一樣永遠維持高檔,這也是安排時間必須要注意到的-必須安排休息時間,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
生產性冥想
是否有過在電腦桌前怎麼想都沒有頭緒,出去散步時卻靈光乍現
利用需要花體力,但不用腦力的時間-如慢跑、駕車、淋浴時
將思緒放置在想要解決的問題上,將會觸發更深層的意識來思考事情
不過當思緒飄走時要提醒自己將注意力拉回來
拒絕陷入成癮狀態
策略一-根據「重要少數法則」尋找網路工具
重要少數法則是指80%的結果是來自20%的原因
如80%的營收來自20%的客戶,那麼將心力投放在低效的80%客戶上就很不划算
同理,若是網路平台無法讓你獲得80%的機會,甚至花掉過多的心力,那就是無效的使用時間
策略二-利用斷線實驗篩選社群媒體
停止使用30天觀察一下
1.生活有沒有改變,更好或更壞
2.有沒有人發現我停止使用
如果生活沒有明顯差異,並且沒人在乎自己是否有上線
那麼這就是可有可無的社群媒體
策略三-別用網際網路來娛樂自己
如同所有會成癮的東西一般,網路的設計就是在刺激使用者分泌多巴胺,進而造成成癮
所以容易讓人注意力難以集中,容易產生不耐煩或是焦躁
試圖用刷一下訊息等方式緩解這樣的情緒
長期下來將會改變大腦的運行
排除淺薄事物
很多人都說要有整段不被打擾的時間實在太難了
或是雜事太多做都做不完
那麼當務之急就是要解決掉這些時間小偷
不然這也是無法深度工作的重大阻礙之一
當成名後容易有如雪片般的信件與訊息
這時除了委託助理管理
也可以未來信者設下一些簡單的條件,如:
1.我不會問google十分鐘內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
2.我不會寄垃圾郵件、推銷或是其他無關業務
3.若是在24小時內收到回信,我將會對陌生人做一件好事
這樣將有效過濾一些沒用的郵件
結語
雖然內容上與其他同類型的書沒有太大差異
那為什麼還是會一再的看類似的書呢
原因就在於還沒實踐
要達到深度工作的目標
就意味著要破壞掉非常多的習慣與誘惑
也因為實踐上有相當的難度
所以這類的書才可以一出再出
推薦指數:★ ★ ★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