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我不懂攝影,但每次看攝影的書
都覺得同樣是圖像創作,有非常多相似的點
異中求同中總是獲益良多
創作者常常會有要有嘗試多種風格,還是專注在一個領域不斷鑽研的困擾
作者並不贊同專攻一個領域,多方面嘗試除了可以保持創作的新鮮感外
太急著將自己定型也並非好主意
不該是決定風格後才去拍攝,而是實作後才慢慢醞釀出風格
就如同許多名留青史的畫家,他們並沒有把精力花在建立風格上,而是在繪畫生涯之中逐漸演進的
也有人對於攝影有著好相機才能拍出好照片的迷思
對於極簡主義來說,一個簡單的相機與普通的攝影物體就能進行創作
有時候這樣低成本的作品反而很受觀眾青睞
重點是攝影師藉由鏡頭,讓人看到習以為常卻鮮少注意到的細節
在龐大資訊轟炸的現代,類似的東西容易因為跟過去的經驗作比對,很難吸引注意
所以如果能將同樣的東西換個方式成像,如改變比例、角度、打光時
就有可能可以激發新的體驗
印象派大師馬內說:大自然中沒有線條,只有色彩的區塊
這是相當重要且有用的概念
繪畫中也時常有不要用線條去建立構圖
而是用不同的色塊明暗去進行創作
那樣的作品更令人印象深刻
許多教學影片或是文章,都有教一些構圖學
但對作者來說這些法則是在遇到瓶頸時能夠稍微參考的依據
如果每個攝影師都如同公式般的照本宣科
那麼作品往往都是乏味的匠人之作
但如果當下環境最好的構圖,剛好符合某些法則(如三分法),那仍是可以使用的
不過畫面內如果有類似S型的引導線
將會有效地強調景深與動感,強烈的視覺效果對構圖有顯著的加分效果
作者認為,繪師更擅長將三維風景創作成二維影像
許多攝影師在攝影之前,都曾學過許多年的畫
有趣的是在繪圈也有許多人遇到瓶頸時,就會試圖在攝影之中尋求突破(包括我)
這也證明這兩樣專業中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
平衡
在構圖設計上,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環
平衡不代表要對稱,要達到構圖平衡有許多手段:
- 小體積但較搶眼的物體,可以與體積大但較不明顯的物體互相平衡
- 一小片明亮色彩與一大片較淺淡的顏色
- 小而複雜的形體與大而簡單的物體
- 小而凹凸不平的物體與大而平坦的物體
- 小物體置於距離中心較遠的物體與較大的物體
上面所述的物體也有可能是空間或是抽象的正負型
音樂界也有有趣的類比
年紀大的演奏家會開始有減少彈奏音符的傾向
年輕時總會想要炫技,證明自己高人一等的才華與技巧
但隨著年紀的增長,表達想法的念頭就會後來居上
開始捨棄不必要的、裝飾性的部分
只留下創作的精華,攝影也是
音樂家之中
有人需要視譜與理論才能演奏
有些人能憑天生的直覺與音感演奏
大部分的人都介於這兩者之間,並沒有孰優孰劣
但要認清自己是哪一個類型的人,才能找到適合的創作與練習方式
要成為一位好的創作者
多聽聽偉大創作者的想法是很有幫助的
但同時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不一定要照單全收
甚至可以否定某些想法
但在否定背後,應該要札實且深思過的理由
才不會因為為了反對而反對,錯過了提升自己的機會
結論
對於不是專精於攝影的我來說
鉅細靡遺的寫下光圈、快門或是工具的書沒有什麼幫助
而這類大多在思考創作的想法的書籍,對我來說擁有更多的啟發
能夠看到在面臨同樣的創作瓶頸時,其他專業是如何思考
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
推薦指數:★ ★ 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