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班傑明.葛拉漢 是美國價值投資之父,現代最有名的巴菲特,便受到此書的啟蒙,將本書列為其最愛的四本書之一。

本書初版寫於1949年,有些投資方式與內容與現代已經有所不同,但也因為年代的差距,更能發掘許多歷久彌新的通則。

0010716458.jpg圖片來源:博客來

本書於2018年再版,解決了早期版本翻譯不通順的問題,並增加評釋,讓本書與現代的觀念接合。

閱讀本書後預期能獲得的知識為:

1.本書沒有明牌,而是希望讀者可以避開錯誤,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策略。

2.本書將投資策略分為防禦型與積極型;防禦型波動較低,適合無法長時間觀察股市調整策略的人。積極型的則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擬定策略,以獲得更高的報酬。

3.估算股票的內涵價值,買到被低估的價值股。

本書不適合短線交易的人,作者投資50年的經驗,觀察到華爾街無法以某種圖形或理論的技術面方法,獲得長期的獲利。

防禦型的投資者可以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,用成本攤平的方法定期定額的方式購入持股。沒想到這樣的投資方式在50年前就被推廣,用現代的方式則可以用ETF取代投資組合,達到小額即可分散風險的策略(作者生前尚未有ETF這樣的商品)。作者引用1929年至1952年進行成本攤平投資法(定期定額)的研究,以每十年為一單位,共23組區間的投資績效,平均獲利為21.5%,且不包括股息獲利。結論是當時除了這方法,尚未發現其他定則,可以因應各種變化而確定獲利。

定期定額不被推崇的理由,是投資者希望能在最低點時買進,以獲得最大的報酬。但積極型的投資者都無法準確的預測究竟何時是低點,更何況是無法長時間看盤的防禦型投資者。而股市低點也是個相對的標準,以本書內的數據來說,1953年時道瓊大漲到275點,讓投資者畏懼是否已經過高。但以目前兩萬多點的指數來說,兩百多點甚至不足一天的漲跌。所以投資時,也要了解自己是以多長的週期檢視股市漲跌,便可以更坦然的面對短期的波動。不時常查看報價,對於散戶或許更有利,可以避免情緒影響投資紀律。

作者對於短期波動進行了比喻:假設你擁有一間私人企業的部分股權,你有一位合夥人叫市場先生。市場先生每天都告訴你股價值多少錢,並且依照他的報價買進與賣出股票。有時他提供的價值很合理,但有時因為激情與恐懼,給了個稍嫌愚蠢的價格。當你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企業,在市場先生報價高德荒唐時,便很樂意將股權賣給他,而當股票便宜時願意買進。多半賠錢的人就是因為不瞭解自己擁有股權的公司,究竟有多少價值,才會進行反向的操作。所以作者建議忘卻市場先生的建議,專注在企業本身的報酬與營運狀況。

一般民眾短線操作主要是對行情的預測,對作者來說這是種荒謬的行為。在某個訊號下大家都瘋狂賣出,那買盤要從何而來讓賣盤獲利呢?獲利的一方必須要在買賣的策略上優於大部分的人,既然是接收到大眾都能查看的訊號與消息,又如何能確定自己是在少數獲利的一方,更何況現在市場還有主導漲跌動能的法人。即使散戶變更了策略,專業的操盤手仍會順應散戶的心態變更操作方式,所以作者才主張沒有一種技術理論可以永遠獲利。

這年代作者就有股債平衡的建議,有趣的是當時債券預期的利潤比股價更高,但預期股票的漲幅短時間有可能會超越債市,作者仍建議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(25%~75%)。在股票漲幅比較高,資產比例偏向股票時,便賣出部分股票購入債券,進行再平衡,這也不是新的概念。

 

 

不過如果購買到太貴的股票,則會失去股票成長性比債券好的優勢,甚至在修正後需要長時間恢復市值。所以作者建議下列選股準則(防禦型):

1.需要做充分但不過度的分散投資,至少10種,最多不超過30種。

2.股票應屬於大型、傑出且舉債保守的企業,流動資產至少為流動負債的兩倍。

3.必須要有長期發放股息的紀錄,作者建議至少20年。

4.投資者必須訂定某個本益比的限制,過熱的股票意味著成長空間有限。

5.過去10年內,每股盈餘(EPS)至少成長三分之一。

關於第三點,我常看到一些投資影片說,現在許多散戶過於注重殖利率是錯誤的,他們認為賺的錢進行再投資與利用公司才能繼續成長,股票才能繼續飆升。但以投資的角度而言,公司將賺到的錢分給股東本來就是天經地義。如果要進行再投資,也必須要跟股東說明,以合理的比例進行,以免因不透明的操作而損失了權益。

 

結論

比起"智慧型"股票投資人,我覺得本書叫價值型股票投資人更貼切一點

本書推薦給對於價值投資有興趣的人

由於書寫年代相當久遠,與現今市場較難有共鳴感

但也是因為年代不同,更能找到鑒古知今的投資知識,而不被現今流行的趨勢所迷惑

 

購書連結

博客來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米士特熊 的頭像
    米士特熊

    米士特熊的部落格

    米士特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