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介紹的這本書是一本關於邏輯與思辨的書。
智慧與智力的一大關鍵分野在於,智慧關乎對人的洞見與掌握,智力則否。
人是無法完全客觀的去思考事情,所有的想法都是以自身的觀感進行延伸的,所以如何理解與感受別人的想法,進而成為擁有智慧的人,作者提出了智慧的五大支柱:
一.其實你一點都不客觀
認清自己不客觀是很重要的,據研究,同一篇新聞報導給兩個不同陣營的人看,雙方都認為報導偏頗,偏向反面陣營,而自己才是真正公正客觀的,這便是思想偏誤的第一步。
想像之前台灣發生的太陽花學運,同一個新聞報導畫面,支持學生的會看到學生受到警方的不當驅離;而支持政府的人會覺得學生目無法紀、蠻橫無理。
而與此同時,又會產生「錯誤共識效應」也就是同溫層;一般人往往會高估跟自己有相同認知、喜好或行為的比例。就像是之前舉辦的公投,或是總統選舉等,投完票後才驚覺有這麼多人的想法與自己相左。或是瘋狂喜歡某種音樂、嗜好的人,滔滔不決的講述自己的喜好,認為經過這樣的講解,對方一定也能理解其中的美好。
二.善用情境的拉力與推力
想到說服別人或是推動某項策略,就必須善用情境的拉力與推力。
以器官捐贈來說,如果是以 "您是否接受捐贈?" 或 "您是否拒絕捐贈?" 兩種問法,就會造成極大的結果差異。選擇退出制的最低捐贈率達85%(瑞典),選擇加入制的最高捐贈率為30%(荷蘭)。主要的原因便是人會選擇較簡單的選擇(不做選擇),簡單的改動就會大大的推動想達成的目標。
就像是現今的國民年金,原本是政府的一番美意,但繳交率卻非常低。原因就是這必須主動繳交,並且沒有明顯的罰則,以至於人民不願投資或無法想像過於遙遠的未來,而難以達到政策原本的構想。
像是減肥這類生活瑣事,運用情境的推力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。有個實驗對一群營養師進行實驗,營養師是對於食物攝取最敏感的一群人。但實驗發現,在一個冰淇淋無限享用的派對,如果提供較大的碗與湯匙,拿到大碗的人會比小碗的多攝取50%的冰淇淋。所以要減少熱量的攝取,先從改變容器的大小開始。
三.遊戲的名稱,意義的創造
英文散文名家喬治.歐威爾寫道:「政治的語言......是設計來讓謊言顯得真實,讓謀殺顯得可敬,讓虛無飄渺的風險得實實在在。」
宗教揮舞著異端邪說的旗幟去迫害其他國家;軍閥打著解放的口號讓人民陷入飢餓與貧困當中;政黨操作著恐懼與民粹的情緒去左右人心。都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,強化某種意識形態迫使群眾選邊站。
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某個大學在招生策略上,決定提高學費20%,與一般想像的行銷策略背道而馳。但其實是利用父母想要讓子女獲得最好的教育,但學校的本質很難參透,多半只能利用名氣、與學費來加以衡量。就如同購買名牌一樣,會說服自己:價格最高昂的肯定最好。
另一個著名的例子為風險趨避;某個國家正因可能害死六百人的罕見疾病做準備,計畫如下:
- 計畫A,兩百人獲救。
- 計畫B,三分之一的機率全數獲就,三分之二的機率是無人獲救。
大多人會選擇A計畫,因為人們多半不想選擇讓六百人全數罹難的風險。但如果問題改為:
- 計畫C,四百人會死。
- 計畫D,三分之一的機率無人死亡,三分之二的機率六百人全數死亡。
這時選擇卻又會倒向D計畫,面對負面主導的結果時,人們就會偏向風險追逐。雖然現在看起來四個選項結果都是一樣的,但當只出現兩種選項時,就容易操控輿論風向。
同樣的思考謬誤也常常出現在風險管理上,例如某個手術有25%的機率成功,多半不會有人花大錢將成功率提升到26%。但如果是成功率99%的手術,就會有人想花大錢將99%提高到100%。這就是對於風險的恐懼高於絕對機率的判斷。而手術的選擇上,也偏好標榜90%存活,而不是有10%死亡的手術,但實際上是一樣的機率。
四.我動,故我信
在相信之前,先有相關的動作,便會更容易朝著想向發展。例如在贏得比賽前,不能展露出氣餒的樣子,那樣就必敗無疑;在欣賞一部作品時面帶微笑,就會覺得該作品顯得更有趣;在別人判斷你的個性前,先展露出大人物的樣貌,則能有效分泌睪固酮,皮質醇的濃度下降,進而由內而外的展現出真正的氣勢。所以有句話是說:創業家是先相信自己能成功再去找辦法;一般員工則是在開始前先想像失敗的樣子。
「認知失調」是改變想法的動力;當人遇到低報酬、高心力或代價時,反而更樂在其中,覺得深具價值。這樣的案例無所不在,例如去IKEA購買須組裝的產品時,即便花了更多的力氣,還是覺得這樣的產品更有價值。去當志工雖然幾乎沒有報酬,但因心中的補償機制會增加對別人的付出而增加不少快樂。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是,將錢花在別人身上,反而更快樂,養兒育女便是其中一種例子。
實驗指出,在付出得到了高報酬後,反而不會變快樂,會覺得自己是基於某種壓力而行事。所以某些職業球員成功的原因,是專注於對球技的熱愛,而不是一直追求天價的合約,反而會為了滿足合約開出的條件產生壓力。快樂的方法便是提醒自己選這條路的初衷,把高薪當作額外好處,而非誘因或賄賂。
五.擺脫成見的限制
意識形態與先入之見如同透鏡與濾片,讓我們容易看見與理解想看到的事物,對其他的結果則視而不見。
看到許多成功人士的父母採用多讚美、少責罵的方式,卻忽略同樣做法也培養出自大狂,同時也忽略嚴格的家庭同樣能培養出偉大的人物。
當發現一個連續殺人犯,就會開始尋找任何線索去合理他的行為,例如沉溺暴力電玩、觀看色情影片等,但卻直接忽略掉擁有同樣行為卻奉公守法的分母。這就是傾向去找正面證據,而不是尋找反證,畢竟正面佐證比較容易吸引目光,也屬於不理性的有罪推定。
有個實驗問受試者:在大賽前一天練習是否容易輸掉比賽?在獲得這樣的問題後,受試者通常只看練習後輸掉比賽的數據便下定論,對於其他的數據如:比賽前沒有練習還是輸掉比賽的數據則豪不在意。
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道:一但採取某個想法,便想方設法加以支持與證明,即便反例多不勝數,若非視而不見,就是屏棄否定,或鄙夷厭棄,任憑先入為主之見高高凌駕於上,不容質疑動搖。
所以在做重大決定之前,如果能找到一位魔鬼代言人最好(選教宗擔任質疑方的角色)。如果找不到,就試著想像如果是你的朋友問你同樣問題,你會如何建議,或是十年後你會如何判斷。在選擇商品、提案或人選時,不只可以問選擇哪一個,還可以用淘汰(反面意見)哪一個反問。
還有一種可怕的成見來自於「自我應驗預言」,最常出現的便是在星座等占卜;看了許多占星書說自己的星座有怎樣的特性,就會不知不覺覺得自己應該也擁有該特質,進而越來越傾向該特質。認為女性在理科上不如男性,就會不知不覺將這樣的現象強加在自己身上,表現差就會懷疑是否是先天缺陷,對於表現優秀的女性專家只覺得是特例。
如何運用這樣的智慧讓自己更快樂
如何讓自己更加快樂。快樂的人對於過往採取不同的態度,他們更愛回想美好的日子,但不將當時與現在比較,更不要與別人比較。
一趟旅程中,長度並不是重點,人的回憶不是電影,而是照片。所以如何在旅途過程中創造出美好的經驗尤其重要。人的記憶也有「峰終定律」,也就是在一段旅途結束後,多半只會記得其中的高潮與如何結束。
當今非常流行「心流狀態」的研究,在專注於喜好的事物上時,會沉浸在當下而忘記時間的流動,這在執行略有挑戰但不超出能力範圍時特別容易觸發。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快樂。
在面對抗爭時,同樣的提案人們更容易接受「獲得回應」狀況下的答案,所以有效的溝通並採納意見是達成共識的不二法門。
面對挑戰時要排除心理障礙,例如跑步就必定是黑人比較優勢、女性的美感就比較好之類的,很多偏誤都沒有科學根據,到是頂尖的人都擁有對該領域的"極度渴望"這樣的共通點。這也會延伸出「僵固式心態」的特性,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,久而久之面對困難與風險就會習慣性閃避。相較之下「成長式心態」的人則會試著靠努力克服困難,達到設定較高的目標。
要達成某個目標,環境是絕對重要的。在沒有足球場或足球文化的國家難以培育出一流的足球選手,在沒有醫療技術的國家,也不會憑空冒出一位擁有高超技術的外科醫生。有個節約用電的實驗中,與其告訴社區居民"為了下一代"、"你可以省下更多錢"等口號,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告訴他"你有多少比例的鄰居已經開始執行計畫",表現出人對於適應環境加入群體的渴望,比大多數難以想像的口號更具有驅動力。
總結
之前就有看過"行為的藝術"、"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"等書,覺得核心內容有諸多相似之處,都能激發人理解思考邏輯的盲點,有許多社會實驗在這三本書都有提到。
內容淺顯易懂,但後半段覺得有點稍稍離題。是本不錯的入門書,但對於有大量閱讀思辨邏輯類型的讀者,沒有非得入手的必要。
本書購買連結